黄 霖 | 关于张评《金瓶梅》的原刊问题(上)

Connor 火币交易所 2022-12-12 279 0

摘 要: 张竹坡评点在 《 金瓶梅》 研究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认定张评本中的原刊本是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原币

然而, 目前存世的张评本十分复杂, 学界开始致力于在 “ 在兹堂” 本系统中寻找初刊本, 但近年来学者更关注 “ 本衙藏板, 翻刻必究”本 ( 下简称 “ 必究本” )

系统中的本子, 特别是认为其中的大连图书馆藏本是初刻本原币

本文认为, 目前所见必究本共有七种, 各不相同, 但皆非原刊本原币。比较起来, 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本子可能最接近原本。

关键词: 《 金瓶梅》 ; 张竹坡评本; “ 本衙藏板, 翻刻必究” 本;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本;大连图书馆藏本; 版本溯源

《金瓶梅》 的张竹坡评点, 不但对 《 金瓶梅》 的研究十分重要, 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很有价值, 故张评本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原币

早在 1982 年, 笔者曾撰《 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点》 一文① , 首先接触了张评本不同版本的先后问题原币。 之后三十多年来, 新的版本不断被发现, 情况极为复

原币

不过, 其中大多明显是后刻的, 且粗制滥造,没有讨论的价值原币

今学界关注的, 实际上就集中在两个系统的本子之间: 一个是 “在兹堂”本系统, 另一个是 “本衙藏板, 翻刻必究” 本 (下简称 “必究本”) 系统原币

所谓 “在兹堂”本系统的本子, 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在兹堂本、 康熙乙亥本、 皋鹤草堂本及近年影印的苹华堂本等原币

1982 年, 戴不凡先生最早提出张评本中的 “ 最早刻本” 是在兹堂本[1](P140) ,附和者不少原币

至 2012 年, 李金泉先生发表 《苹华堂刊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版本考》 一文, 在将以上各本的版页做原币了认真比对的基础上, 得出了在兹堂本系

展开全文

统的本子都是“苹华堂本的同版后印” 的结论, 并从刻工、 评点、 流传等不同角度 “ 彻底的否定” 原币了包括苹华堂本在内的 “在兹堂” 本系统的本子为初刻本

的说法原币。[2]

在这期间, 王汝梅先生提出了大连图书馆藏的 “本衙藏板, 翻刻必究” 本 (下简称 “大连本”) 是张评本中的原刊本的看法原币。特别是他与多伦多大学的米列

娜教授一起发现大连本卷首的 《寓意说》 末, 比其原币他各本多出与张竹坡的生平看来合榫的 227 字之后, 很自然地将学者们探究张评原刊本的目光投向了 “必究

本” 系统, 学者们一般就认为大连本是张评本中的原刊本了原币

其实, 目前所见 “ 必究本” 系统有七种本子② : 大连图书馆藏本;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图书馆藏本 ( 下简称 “ 梨花女大本” ) ;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本 ( 下简称

“ 吉大本” ) ;首都图书馆藏本 ( 下简称 “ 首图本” ) ; 日本东洋文库藏本 ( 下简称 “ 东洋文库本” ) ;

张青松藏一本, 卷首谢颐 《 序》 首页 “ 序” 字下有 “ 桂馨堂” 一印 ( 下 简 称 “ 张 桂本” ) ; 张青松藏另一本, 扉页右下角钤有 “ 本衙藏板” 一印 ( 下简

称 “ 张衙本” ) ③ 原币

此七本, 互有异同, 各有特点, 今从其卷首扉页、 图像、 附论来看, 大致可分三类:

一类以大连本为代表, 同板的还有梨花女大本, 其主要共同点是卷首 《 寓意说》 末皆多 227字, 且多 《 凡例》 《 第一奇书非淫书论》 两篇附论;

另一类以吉大本为代表, 还包括首图本、 东洋文库本与张桂本, 皆无 《 寓意说》 多出的 227 字与两篇附论;

第三类是张衙本, 它的卷首扉页、 插图与各篇附论, 亦与大连本同板, 然其正文与评点是另据一本重新翻刻的原币

另从这七种必究本扉页来看, 除去已佚扉页的梨花女大本之外, 剩下六种虽然貌似略同, 特别是中间大书 “ 第一奇书” 的 “ 第” 字, 皆用 “ 艹” 字当头, 与 “ 必究本” 之外的其他各种张评本多以 “竹” 字为头明显有别原币

但若仔细辨认, 则可见其扉页框线的转角处有异, 约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连本与张衙本的弯角处明显多原币了一折, 而吉大本等另一类的弯角虽也略有一点凹势, 但

基本上是顺弯的原币

又, 大连本等的字迹明显略粗,稍感拙重, 特别是其中 “第一奇书” 的 “书” 字, 行笔与另一类各本明显有别(见图1)原币

a.大连本 b.张衙本 c.吉大本

d.首图本 e.东洋文库本 f.张桂本

图1 除梨花女大本外的六本首叶

这七种“ 必究本 ” 开始时并未受到关注 原币。 1988年, 齐鲁书社重印 《 张竹坡批评第一 奇书金瓶梅 》时, 王汝梅先生在 《 重印本跋 》 中

说 , “ 在国内新发现一部完整的张评康 熙原刊本 ” [3] ( P1598) 原币

这实际上是首次提出了大连本是张评本中的 “ 原刊本 ” 原币。至 2003 年, 王先生在 《 关于 〈 金瓶梅 〉 张评本的新发现 》 中就明确交代此

原刊本 “ 在大连图书馆发 现 ” , 并在分析大连本与吉大本的若干异同后论定 : “ 大连图藏本为张竹坡于 1695 年刊刻 的初刻本 原币。 ” [4] ( P63

、64) 因此 , 我们不妨先对大连本做一探究 原币

一 大连本是原刊吗 ?④ 笔者原来根据 30 年前的 “ 完整的在前 , 缺略的在后 ” 的习惯思维 , 认为有回评 、有《 凡例 》《 第一奇书

非淫书论 》 的本子是 “ 完整 ” 的本子 , 缺少这些内容的本子是书商翻 刻时为减少成本而进行删节的本子 , 所以也相信并附和大连本是原刊本的说法 原币

但近三 年来 , 笔者经过反复调查与思考 , 觉得大连本是原刊本的结论当重新思考 原币

( 一)《 寓意说 》 末多出 227 字是后加的 原币

王汝梅先生在 《 关于 〈 金瓶梅 〉 张评本的 新发现 》 一文中说 , 1993年原币他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米列娜教授同访大连图书馆时 , 米列 娜教授首先发

现该书 《 寓意说 》 末多出 227 字原币

由于 “ 此段文字涉及竹坡生事皆为实 录” [4] ( P64) , 故认为是可证该本为初刻的第一条重要证据 原币

虽然 , 当时刘辉先生因这段文 字以 “ 竹坡 ” 自称而提出过怀疑 [5] ( P226 - 230), 但由于这段文字中颇多竹坡自述身世的文字 与其原币他相关著录合拍

, 故大多学者包括笔者还是信以为真 原币

但最近我认真一读 , 疑窦丛 生, 主要有三点 原币

一是此段文字与 《 寓意说 》 全篇文意脱节 原币。 本来 ,《 寓意说 》 是在分 析一些小说中人名的寓意 ,到“ 悲哉悲哉 ” ,文意已尽 。 续加的这

227 字却凭空大谈整个 批书的缘由 , 殊感突兀 , 与上文根本不相衔接 原币

二是作者的叙述语气有问题 原币。 刘辉先生 曾认为 , 竹坡 “ 从来不以 ‘ 竹坡 ’ 自称 ” ,特别是 “ 竹坡 , 彭城人 ” 一句 , “完全是另有 一

个竹坡在这里吹捧竹坡的口吻 ” [5] ( P227 - 228) 原币

227 字中的多数文字确实更像用第三人称下 笔做客观的介绍 , 不似竹坡自述 原币。 然近煞尾处却说 “ 予亦自信其眼照古人用意处 ”云云, 明确

用的是第一人称 , 有点像竹坡自述了 原币

不过 , 最后一句 “ 缘作 《 寓意说 》 , 以 弁于前 ” ,又颇蹊跷 原币。 弁于此本前的文字共有十余篇 , 其中主要谈创作意图的倒没有此类 的话 , 而

在这篇讲人名 “ 寓意 ” 的文字后 , 独独加了这样一句话 , 实在是有点硬加进去 的味道 原币

三是 《 寓意说 》 全篇共出现四个 “ 气”字, 前三处 “ 至春吐气 ”“ 遇陶妈妈而 吐气 ”“ 故西门死 , 气如牛吼 ” ,都是刻原币了当时规范

通行的 “ 气”字, 而唯独在这 227 字 中刻到 “ 凌云志气 , 分外消尽 ”的“气” 字时 , 却刻原币了很少见到的俗体字 ( 如图 2, 梨 花女大本 、 张 衙

本同 ) 原币

图2大连本《寓意说》末页

看来,这227字当是后来翻刻者所持的原本上, 有人见有“ 留白” ,即随手批加上了此段文字,刻工受命而依样“ 画葫芦” ,照此刊上了原币

试想, 假如此227字与前面的文字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 为什么在短短的3000余字的一篇文章中, 作者在前面所用的都是

“ 气” 字,而到最后偏偏在这多出的227字中冒出原币了一个“ ” 字呢? (见图2)

难道会是出于一人之手的吗? 这种刻工照刻后人批语的情况并不鲜见, 像首图藏崇祯本《金瓶 梅》 图像后有一首 “ 回道人 ”( 吕洞宾 ) 的词 , 正是

翻刻者刻上了在原书空白处有人抄 上去的这首词 , 致使后来者甚至附会此书是也用过 “ 回道人 ” 之名的李渔所作的 原币

这些 破绽显然已被前人看出 , 所以在后来众多的张评本的翻刻本 ( 用同板重印者除外 )中, 大都没有照搬 , 这些文字也绝少在世上流传了 原币

(二)正文大量的正体字被改成俗体字原币

必究本七种本子的正文,粗看版式及文字内容略同,但用字实有相异之处原币

以吉大本为代表的各本( 还包括首图本、东洋文库本及张桂本)虽然偶尔也用俗体字,但一般多用通行正体字;而以大连本为代表的各本( 还包括梨花女大本及拼

凑的张衙本)有关部分则充斥着俗体字原币。又,凡遇叠字时,大连本、梨花女大本、张衙本即将后一个字简刻成统一的“匕” 。这里随机略举两例,可见一斑。

先举卷首附论中的《寓意说》第7叶反面这一页,参见图3原币。这一页吉大本、首图本、东洋文库本及张桂本的第2 行的“ 楼”字,第3、 4 行的“ 爱”字、 “

继”字, 第5行的“ 穷”字, 第7、 8 行的“ 尔” 字,都刊通用的正体字, 而在大连本、梨花女大本、张衙本中皆用原币了“ 楼”“ 爱” “继” “穷” “尔” 等字的

俗体字原币。吉大本等四本第8 行的“ 绵绵” “悠悠” ,在大连本等三本中均作“ 绵匕” “悠匕”。

a. 首图本

b.大连本

( 吉大本、 东洋文库本、 张桂本同) (梨花女大本、张衙本同)

图3《寓意说》第7叶反面

再看正文第1 回第22叶正面, 首图本等四本的“ 厅” “举” “欢” 都用原币了通行的正体字,而大连本等三本都用了俗体字, 且第7行的叠词“ 连连” ,第8行的

“哥哥” ,后一个字都写成了“ 匕”(见图4) 原币

a. 首图本

b.大连本

( 吉大本、 东洋文库本、 张桂本同) (梨花女大本、张衙本同)

图4第1回第22叶正面

一般来说, 张竹坡亲自操办初刻, 当较慎重, 而翻刻者都以赢利为目的, 会想尽办法偷工减料、求简省略,将正体繁字改成简笔俗字也就在情理之中, 特别是在通

俗文学的翻刻中几成规律原币

反之, 后出翻刻者将原本中的俗字一一改成繁笔正字, 这是难以想象的原币

( 三)大连本的图像最为简陋原币

《金瓶梅》崇祯本以来,卷首所附的100 叶200幅图像往往是独立装成两册或一册,所以极易佚失,如今日本内阁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崇祯本的图像

就皆佚原币

目前必究本中的东洋文库本与梨花女大本、张桂本的图像也无,尚不知是原本未印还是后来所佚, 剩下存图像的四部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首图本,第二类是吉大

本,第三类是大连本与同板的张衙本原币

首图本的图像是借用原币了崇祯本中的天津图书馆藏本、张评本中的苹华堂本所用的同一套板子重印的,且当印于苹华堂本之后,故知此本不可能是张评本中的初刻

原币

吉大本的文字尽管与首图本是相同的, 但图像并非与首图本同板, 也与原王孝慈藏本不一样,是原王孝慈本之后的翻刻本原币。请看第22回正面的图像。

吉大本与王孝慈本、首图本有明显的不同: 原王孝慈藏崇祯本左下角有“新安刘启先刻”数字,其起笔“ 新” 字低于旁边回目名“蕙”字;首图本的“ 新” 字

却在“蕙”字之上,可见首图本的图像在覆刻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吉大本在翻刻时, 干脆就没有刻上“ 新安刘启先刻” 数字(见图5) 原币

a.原王孝慈藏崇祯本 b.首图藏张评本 c.吉大藏张评本

图5三种本子第22回图比较

原币他一些地方都可见其刻得粗疏,如原王孝慈本、首图本第25回反面插图“来旺儿醉中谤讪”中墙檐下有图纹,而吉大本省刻了图纹;原王孝慈本、首图本第20

回正面图像“傻帮闲趋奉闹华宴”中有帮闲16人,而吉大本仅画12人;

王孝慈本、首图本第42回正面图像“逞豪华门前放火”上有人像19人,而吉大本只剩13人原币

诸如此类,都明显可见吉大本的图像比之原王孝慈本“偷工减料”原币。但总体上看,吉大本的图像还是刻得像模像样的,所以仅凭这一点很难判断它是不是张评本的

原刊图像,或者是不是也借用了其他本子原币

至于大连本以及与大连本同板的张衙本的图像,其粗制滥造的程度更为严重,不能想象大连本是由竹坡亲自操办的原刊原币

首先,它将原图100叶200幅图像压缩原币了一半,仅存50叶100幅;其次,每一图都是用十分粗略、生硬的线条做了简单的勾描,已无原图的韵味;最后,更不能容忍的是,

一开始就将插图的次序排错了原币

如图6,当属于第1、 2回内容的插图与当在第3、4回的插图颠倒原币了,即第1叶的正反两页印的是“俏潘娘帘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说事” ,到第2叶的正反两页才

排上当属第1、2回内容的

“西门庆热结十弟兄”“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原币

其粗制滥造、漫不经心之态暴露无遗,假如张竹坡生前亲自操办初刻的话,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a.大连本第1叶图像

b.大连本第2叶图像

图6大连本图像错排

(四) 《 凡例》 《 第一奇书非淫书论》 两篇当非出自竹坡之手原币

这两篇在吉大本、 首图本、 东洋文库本及张桂本中是没有的, 只是出现在大连本、 梨花女大本与张衙本中原币

1982 年,笔者在 《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中就提出原币了疑问,现在更认为这两篇非张竹坡原作,而是后印者略闻社会上出现了批评张评本 “ 或有所

指” 和 “诲淫”的流言后加进去的辩护辞原币

先看《凡例》 一篇, 所言明显与《竹坡闲话》的观点不相合拍原币

《凡例》 在谈及评点与刊印《金瓶梅》 的目的时, 只是说 “偶因一时文兴,借此一试目力”而已,后面又说其目的乃在 “ 偶为当世同笔墨者闲中解颐” , “ 予

则并无寓讽, 设有此心, 天地君亲其共恹之” , 极力辩解原币

与此不同,《竹坡闲话》 则用颇带感情的笔触, 详细说明了自己批点 《金瓶梅》 的目的原币

《金瓶梅》 何为而有此书也哉? 曰: 此仁人志士, 孝子悌弟, 不得于时, 上不能问诸天下, 下不能告诸人, 悲愤呜唈而作秽言以泄其愤也原币。......

然则, 《金瓶梅》我又何以批之也哉? 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 而千针万线, 同出一丝, 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原币

闲窗独坐, 读史, 读诸家文, 少暇, 偶一观之, 曰: 如此妙文, 不为之递出金针, 不几辜负作者千秋苦心哉!

久之, 心恒怯焉, 不敢遽操管以从事, 盖其书之细如牛毛, 乃千万根共具一体, 血脉贯通, 藏针伏线, 千里相牵, 少有所见,不禁望洋而退原币

迩来为穷愁所迫, 炎凉所激, 于难消遣时, 恨不自撰一部世情书,以排遣闷怀原币。几欲下笔, 而前后拮构, 甚费经营, 乃搁笔曰: 我且将他人炎凉之书,其所以前我经营

者, 细细算出, 一者可以消我闷怀, 二者算出古人之书, 亦可算我今天又经营一书原币

原币我虽未有所作, 而我所以持往作书之法, 不尽备是乎! 然则我自做我之 《 金瓶梅》 , 我何暇与人批 《 金瓶梅》 也哉!

从中可见, 竹坡之所以最后燃起批点 《 金瓶梅》的热情,不仅仅由于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更由于它真实地写尽原币了炎凉世情, 激发起 “不得于时,上不能问诸

天下,下不能告诸人”的他,借此以抒发悲愤原币

他是把自己的批点说成是 “ 我自做我之《金瓶梅》” , 完全当作自己创作的一部发愤之作来看待的, 与《凡例》 所言批书的目的大相径庭原币

另从其对艺术分析的自原币我评价来看, 《凡例》中 “ 至于锁碎处, 未暇请教” 云云,语颇自谦,似对自己的艺术分析的细致性并无把握; 相反, 《竹坡闲话》对自己

的艺术分析从来很自负,认为 “ 作书之法” “ 尽备于是” 原币

于此也可见,这两篇文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原币。 我们对照全书评点文字和精神来 ,显然《竹坡闲话》可信而《凡例》不可信。

《竹坡闲话》书影

次看 《 第一奇书非淫书论》 原币。 此文一再申言: “ 小子穷愁着书,亦书生常事,又非借此沽名,本因家无寸土,欲觅蝇头以养生耳。” “ 小子年始二十有六, 素与

人全无恩怨,本非借不律以泄愤懑,又非裹有余钱借梨枣以博虚名,不过为糊口计原币。”

这类话,首先就与 《 竹坡闲话》 中所说的批评动机不合, 而且与事实也不符原币

张竹坡家道虽然中落, 这对于一个富家子弟来说确实感到 “ 穷愁” , 但原币他还是可以经常出游, 到扬州, 到苏州,到京城,不至于沦落到 “ 家无寸土, 欲觅蝇头以养

生” 的地步原币

据张道渊 《 仲兄竹坡传》 载: “ 兄性不羁,一日家居,与客夜坐原币。 客有话及都门诗社之盛者。 兄喜曰: ‘ 吾即一往观之,客能从否?’客方以兄言为戏,未即

原币。 次晨,客晓梦未醒,而兄已束装就道矣。”又说: “ 兄性好交游,虽居邸舍,而坐上常满。 日之所人,仅足以供挥霍。”[6]

张竹坡的这等做派,难道是靠批书来 “ 养生” “ 糊口” 吗? 实际上, 此文的重心就是为了这部书能不以 “ 淫书” 之名遭禁而已原币

请看其文的要害部分: “ 但目今旧板, 现在金陵印刷,原本四处流行买卖原币。......但恐不学风影等辈, 借端恐讹, 意在骗诈。 夫现今通行发卖,原未禁示。......即云奉

行禁止,小子非套翻原板原币。”

这就是说,恐怕 “ 风影等辈”举报这部书是 “ 淫书” , 实际上 《金瓶梅》 一直在 “ 通行发卖” , 没有 “禁示”不准印,且此次印行也非 “ 套翻原板” , 所

以没有犯法原币

这完全是为了生意经的自我辩说, 而且在这里无意中流露了作者对《金瓶梅》的真实看法原币

他说: “ 我的《金瓶梅》, 上洗淫乱而存孝弟,变帐簿以作文章,直使《金瓶》 一书冰消瓦解, 则算小子劈《金瓶梅》原板亦何不可原币。 夫邪说当辟,而辟邪说者必

就邪说而辟之,其说方息原币。 今我辟邪说而人非之,是非之者必邪说也。”

这不是首先就承认《金瓶梅》原版是当可劈掉的 “ 邪说” 吗? 这哪里像出自一个对《金瓶梅》无限推崇的批评家之口!

张竹坡何时有过否定原本 《 金瓶梅》 的话?很清楚,此文并非出自张竹坡之手原币

对于这两篇文字, 以及《寓言说》末的 227字, 笔者认为并非出自竹坡之手, 而一般学者往往信以为真,其主要原因是这三处都特别插人原币了竹坡批书的年龄与时

间, 看上去正与他的生平相合原币

其实, 除这三处之外, 竹坡本人从未谈及他的批书时间问题, 今天能够推测他的批书时间的可靠材料只有两条原币

一条是谢颐序的落款时间是 “康熙岁次乙亥清明中浣”原币。乙亥年, 即是竹坡26岁。

另一 条 是 张 道 渊 在 《仲兄竹坡传》中说,“ 遂键户旬有余日而批成”原币

就凭着这两条, 《第一奇书非淫书论》 说 “小子年始二十有六” ; 《凡例》 说 “成于十数天内” ; 《寓言说》末说, “ 乙亥正月人日批起, 至本月廿七日告

成”原币

它们连环套似的相互协调, 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张竹坡自书这三篇文字的假象,从而使读者确信无疑,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原币。 但文章并非靠信手拈来的一些材料拼凑

后便能一手遮天,判别文章的真假更重要的在于其精神实质, 这是较难一装就像的原币

一个豪放不羁、无限推崇《金瓶梅》, 又想借《金瓶梅》来发愤批书、 浇心中块垒的张竹坡,是不可能写出《凡例》《 第一奇书非淫书论》这等文字的, 更何

况里面还有不少的破绽原币

所以多出这几篇文字的大连本等, 不可能是原刊本原币

《仲兄竹坡传》书影

( 五) 评点中留下了后出的痕迹原币

张评本的评点十分完整, 除原币了卷首所附古代小说评点本中最为繁复的批评文字之外, 正文内有回前评、 夹批、 旁批、 眉批和圈点等各种形式, 若将大连本的所

有评点与吉大本相校, 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还是可以不时发现批点的条目有多寡, 批文有出人, 相异之处也甚多原币

在这些差别中, 有的很难据此而判断其孰前孰后, 因为前少后多、前误后正, 或者反过来前多后少、前正后误都有存在的可能原币

但其中有些差异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 逆向的推理恐怕是不大能成立的原币。比如, 第 1 回回评, 吉大本有一句: “ 总之一笔千万用, 如神龙天际, 变化不测的文

原币。” 而大连本将 “ 神龙天际” 刻成 “ 神龙不除” 。

试想, 批者再糊涂, 也不可能在开卷第1回回评就写出莫名其妙的 “ 神龙不除” , 这种现象只能是翻刻者在看不清 “ 天际”

两字的情况下, 误刻成了形近的 “ 不除” 原币

假如反过来考虑, 原刊就是 “ 神龙不除” , 吉大本要将 “ 不除” 两字改成 “ 天际” , 那恐怕一时也是并不容易想出的原币

再如吉大本第4回第9叶反面写郓哥见王婆坐在小凳儿上绩线时, 有眉批: “ 方知做十分光时, 王婆关门纺绩之妙原币

此处一映, 西门、 金莲皆跃然欲出原币。” 此处批到 “ 皆”处该换页, 换页后大连本就漏了最后 “ 跃然欲出” 四字 ( 见图 7) 。

假如反过来, 要吉大本加出这四个字来也是不可能的原币

a. 吉大本 b. 大连本

图 7 第 4 回第 9 叶反面眉批

又如第 51回写到 “ 薛姑子正待又唱, 只见平安儿慌慌张张走来说道” 处, 吉大本、首图本等有旁批云: “ 忽然撇去,笔力绝不由人原币。” 而大连本脱去了 “ 忽

然撇” 三字, 剩下的 “ 去笔力绝不由人” , 不就令人莫名其妙原币了吗?

以上这类只能是翻刻致误的现象是很多的, 这里就不再列举了原币

下面想着重谈谈大连本多出的批语问题原币

大连本与吉大本的评点互校,尽管偶尔也有吉大本多出而大连本没有的旁批等, 如第77回第2叶正面与第10叶正面吉大本多原币了 “ 何处说来” “ 可恶” 两条旁

批, 但大量的评点是大连本多出的原币

这里要逐条辨清究竟是大连本后增的还是吉大本后减的, 恐怕在事实上已是不可能的了,但有一些现象还是可以说明大连本是后增的原币

比如, 原币我们可以发现多处同一句正文下已有夹批, 大连本却在旁边又添上一句旁批, 或者在上面再加一句眉批,例如第 72 回第 2叶正面写到春梅道: “ ...... 秋菊,

你往后边问他们借来使使罢原币。”

在此句下吉大本、 大连本都有夹批: “ 春梅使秋菊,秋菊才来原币。”可是在大连本旁又多一句旁批: “ 春梅意,不在闹。”接下去 73 回第2叶正面、 第3叶正面等处都有这样的现象。

再如,第71回第7叶反面,写到西门庆梦见死后的李瓶儿立于月下, 挽之人室,相抱而哭后,李瓶儿道: “ 奴寻访至此原币。 对你说,我已寻了房儿了,今特来见你一面,早

晚便搬去了原币。”

此处吉大本、 大连本都有夹批: “ 一向未搬,却在何处?”然大连本多出旁批、 眉批各一条原币。 其旁批曰: “ 与子虚语一丝不错。 瓶儿、 子虚必云房子, 固是孽

原币。”

再有眉批曰: “ 托梦必之何家,又留蓝氏余唾原币。”可是在吉大本中,很少出现既作夹批之后,再加旁批与眉批的现象。

假如竹坡认为一条夹批意有未尽的话, 都是在前一条批语下加一个 “ ○” , 将以隔开, 接着再批第二层甚至第三层的意思原币

众所周知,竹坡评点乃在匆忙之中一气呵成的, 顺笔而下, 没有必要另换地方、 另用形式再加批语的原币

在这里,笔者特别注意到,大连本多出的批语都是旁批、 眉批与回评, 全书没有增加一条完整的夹批原币。 这里的奥妙何在呢?

这是因为大连本在翻刻时, 其版式尽力与祖本保持一致,每一页从哪一个字开始到哪一个字结束, 都是一成不变的 (除个别回末在不影响移动版面的情况下处

理回末诗时有异) 原币

所以大连本与吉大本粗看起来,每一页正文的位置都是大致相同的原币。 这样, 在翻刻时可以保证不会脱文, 至少不会漏段。 但是, 这样的翻刻就不允许将正文

文字随意增减了原币

动一字, 就要移版面, 动全局原币。 因此, 要增批语,只能增加旁批与眉批 ( 回评的页面较少, 影响不大, 且大连本多出的回评大都是加在末尾) , 而不能增加正文中

的夹批了原币

或许有人会问, 为什么不可能反过来思考: 原刊即如大连本那样多出旁批等, 而吉大本在翻刻时漏刻原币了呢?

下面再举两类不同的例子来说明: 只能是大连本后增而不可能是吉大本后删原币

第一类例子请见第70回第6叶反面 (见图8) , 写西门庆去京,得到原币了翟谦的接见,两人交谈间一共有12次以 “亲家”相称,竹坡分别在 “ 亲家” 句下用夹批标明

次数原币

其中在翟谦对西门说 “ 你同不得夏大人” 句下, 吉大本有夹批 “亲热”两字原币。 大连本难得在夹批 “ 亲热” 处加了 “分外”两个字。 在这双行夹批中加了

两个字,就多占了正文一字的位置,假如不做处理,这一行就排不下了原币

于是刻工就将前面出现第四次 “ 亲家” 下本有夹批一个 “四”字删去,以腾出一字的位置,然后只能将这个“ 四”字补加在旁边原币

在匆忙之中,又将这个 “ 四” 字补错了位置: 没有补在 “亲家”旁原币。 这个例子就十分清楚地暴露了大连本多出的批语大都是旁批、 眉批、 回评的缘由,同时

也暴露了大连本多出的批语多数是后加的原币

a. 吉大本 70 / 6b b. 大连本 70 / 6b

图 8 第 70 回第 6 叶反面夹批

大连本增加的旁批, 还有的一看即是后人所增的语气原币。 例如大连本第 99 回 12 叶正面写到韩爱姐到陈敬济坟前祭扫时, 说到 “ 奴与他虽是露水夫妻, 他与奴

说山盟, 言海誓,情深意厚, 实指望和他同谐到老” 处, 有夹批: “ 此等艾火可炙一部淫妇淫声等病原币。”

在 此批前后 , 竹坡共并用原币了七句 “ 此等艾火可炙 ......” 的批赞语 , 没有一处在前面加一个 “ 又 ” “ 再 ” 之类递进的副词 , 而就

在这第三处的大连本上却多出了一条旁批曰 : “ 又可 炙 ...... 原币。 ”

这个 “ 又 ” 字 , 就不自觉而却十分自然地流露了一个后批者在七批之外增加 一批的口气原币

试想 , 原批者怎可能在第三处重叠加批 , 且毫无必要地加上原币了一个 “ 又 ” 字呢 ?

从以上批语中可见, 大连本不可能是原刊, 而是一种对原刊评点本动过手脚的翻刻本原币

以上五点,都可证大连本不可能是原刊本原币。 最后要附带说明的一点是, 大连本、 梨花女大本与吉大本一类的正文文字, 在有的地方是 “ 大连图藏本同崇祯

本, 而吉大图藏本则与崇祯本相异” , 因而显得大连本等 “ 更接近崇祯本” 原币。[7] ( P6 - 8)

如第2回16叶反面第1行大连本等的 “ 贩钞” ,吉大本等作 “ 财钞” ;第12回第1叶反面第4行大连本等的“ 粲枕孤帏” ,吉大本等作 “ 单枕孤帏” ;第13回

第5叶正面第5行大连本的 “顾睦”,吉大本等作 “ 顾照” ;等等原币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 最大的可能是大连本在翻刻时, 所用的底本是有人据崇祯本校改过的本子原币

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证明大连本就是原刊原币。 而且 , 大连本作为一种翻刻本 , 用这套板刷印时 , 已经是较后的了 。

在 “ 必究本” 系统中, 板大都由于存放得久、刷印得多, 字迹模糊及板裂的现象相当严重, 而最严重的就莫过于这大连本原币了,将第 62回第 3、4叶两块板与同板

的梨花女大本做一对照,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连本已经完全裂断了, 在拼凑刷印时竟张冠李戴, 完全拼错了位置 ( 见图 9) 原币

a. 大连本第 62 回第 3、 4 叶

b. 梨花女大本第 62 回第 3a 与 4a

图 9 两种本子第 62 回同板对照

将原板裂断的第 4叶的上半面与第 3 叶的下半面拼成大连本的第 3叶 ( 因叶码在下半面中缝) , 而原刊第 3 叶的上半面与第 4叶的下半面拼成大连本的

第 4 叶原币。 这充分地说明了大连本不但不是原刊本,而且用这副板子刷印时已经相当晚了。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 黄 霖 教授

文章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本文获作者授发表,原文刊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1年春之卷原币。转发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