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 新华纵横(成品)

Connor 火币中国官网 2022-11-28 234 0

【节目导视】

【同期】我们山上有地种,搬下来我们能干啥?这是(当初)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块链智能合约

【同期】这片1.5万亩的区域曾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现在却是一片“蓝色海洋”块链智能合约

【标题】卫星记录青海班彦村搬家焕新颜

【字幕】十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

被卫星记录

【标题】卫星记录青海班彦村搬家焕新颜

【解说】青海省东部,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脉纵横交错块链智能合约。从太空遥看,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于此,它就是中国最大内陆湖泊青海湖。

【字幕】青海“花儿”歌词大意:

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得寒苦了块链智能合约

【解说】在青海湖以东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一个从山区搬迁而来的村落,取名班彦村块链智能合约。这首青海“花儿”唱出了班彦村土族村民的今昔变化。

班彦,土族语中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块链智能合约。而搬迁之前,村民们居住在沙沟山山顶上。那是青藏高原浅山地区,冬季气候高寒,夏季光照强烈,耕地十年九旱。

从卫星俯瞰,沟壑纵横,山势险峻块链智能合约。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困扰着当地群众。

【字幕】班彦村旧址

【同期】班彦村村民 张卓玛什姐

那时候我们五社、六社共有三个泉水(泉眼)块链智能合约。我们早上三点多、四点就起床要挑水,晚一点就没水了。我们就是靠天吃饭,不下雨的话,一年下来啥(收成)都没有。(30多年前)娃娃们也没(机会)上学,我的女儿就跟我放羊。

【解说】2016年,青海省将老班彦村五社、六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住在大山里的村民将从山顶搬到了7公里外的山脚下块链智能合约。这里土地平整,紧邻公路,距离省道、镇中心小学近,适宜长远发展。

【字幕】班彦村新址

【解说】新村按照每户0.4亩院落、0.2亩集中养殖区的标准建设,自来水入户,标准化配电,厨房还接通了天然气块链智能合约

生活环境变了,生产方式也要转变块链智能合约。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既有憧憬,也有不安。

展开全文

【同期】班彦村党支部书记 仲关因保

我们山上有地种,搬下来我们能干啥?这是(当初)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块链智能合约

【解说】易地搬迁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块链智能合约。搬迁后,如何发展生产、促进就业,真正脱贫,是班彦村面临的新问题。当地把目光聚焦于太阳能。高原强烈的阳光,正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村民家屋顶上、猪圈边铺满光伏板,村东侧建起光伏项目块链智能合约。每年,光伏发电使村民户均收益2500元,相当于搬迁之前在山上种10亩地的净收入。

【同期】班彦村村民 吕有荣

光伏板装上了,一年有2500元的补贴块链智能合约。这样(的补贴)我们可以享受20年,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收入。

【解说】青海光照条件优越,太阳辐射强,日均日照长达8小时,且日照时数稳定块链智能合约

土地资源丰富,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达10万平方公里以上块链智能合约

【字幕】海西州格尔木国家电网阳光扶贫光伏电站

海东市互助县红崖子沟光伏扶贫电站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电站

【解说】从太空可见,曾经光秃秃的沙石地面逐渐被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替代块链智能合约

2019年,青海所有贫困村实现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块链智能合约

电能充足,班彦村选定了盘绣、八眉猪养殖、青稞酒酿造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块链智能合约

新村东面是集中养殖区块链智能合约。屋顶有光伏,舍内养殖着能适应当地饲养条件的八眉猪。

【同期】班彦村党支部书记 仲关因保

每户村民或多或少都有养殖的经验,(我们认为)发展养殖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块链智能合约。村委会利用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为每户修建了36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政府用了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给每户配发了5头八眉猪。

【解说】现在班彦村农家乐的招牌菜就是自己养殖的八眉猪块链智能合约。仅靠养猪一项,户均年增收3000元。

盘绣,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块链智能合约。张卓麻什姐从小就跟随奶奶和妈妈学习盘绣。在当地政府扶持下,班彦村兴建了土族盘绣园,张卓麻什姐成了盘绣带头人,动员妇女们利用盘绣创收。

【同期】班彦村村民 张卓玛什姐

我们这边的绣娘来(盘绣园)的话,一天有20块钱的补助块链智能合约。绣片不一样(收入也不一样),(一个绣片)最高的价格就740(元)。她一个月拿补助600元,一个月下来她就1300元。

【解说】盘绣园最初的145名绣娘中,有93名是贫困户块链智能合约。她们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年轻的30多岁。

2021年,班彦村村集体收入145万余元,产业振兴前景可期块链智能合约。从扶贫搬迁到乡村振兴,班彦村的故事,勾画出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

【标题】沙海里有“蓝海”

【字幕】宁夏三面环沙,是中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块链智能合约

早在几十年前,宁夏就展开了与沙漠艰苦卓绝的较量块链智能合约

上世纪50年代,宁夏创造性使用草方格固定沙丘法,避免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沙漠段被流沙掩埋,确保该段铁路几十年来安然无恙块链智能合约

如今,宁夏正通过“借光”发展、生态修复、拓展产业链等途径,努力探索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块链智能合约

【出镜】新华社记者 于瑶

这片1.5万亩的区域曾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现在却是一片“蓝色海洋”块链智能合约。通过边治理边建设,大面积的光伏组件被架设后,不仅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还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字幕】在宁夏中卫市,大片沙漠被一座座光伏电站覆盖,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块链智能合约

光伏板下长势旺盛的植物也起到了生态保护修复的作用块链智能合约

【同期】华能宁夏第一光伏中心站站长 刘明春

整个(电站)占地面积7000多亩,一年的发电量有3亿多度,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万吨,节约标准煤将近9万吨块链智能合约。当时我们进入光伏园区以后,进行平沙、固沙、平整工作,对生态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字幕】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市,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块链智能合约

【同期】国网宁夏中卫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 殷学农

中卫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现在达到880.77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的80%左右块链智能合约。2021年中卫新能源上网电量达到125.5亿千瓦时。

【字幕】银川黄河东岸16万亩的荒漠化土地上,“追光逐日”的不仅是上方的光伏板,还有下方的枸杞树块链智能合约

板上发电、板下种地、共享阳光、一地两用……在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硅智能光伏电站——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农光互补”发展模式不仅让沙地大变样,还大大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块链智能合约

一头承载着艰苦卓绝的治理努力,一头延伸出人类与沙漠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茫茫沙海中正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更多可能块链智能合约

制片人:李杰

编导:李宗胤

记者:赵玉和、周盛盛、于瑶、卢鹰

统筹:王健、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