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回忆124,郑渊洁当年买了十套房存读者来信,真实性有多高?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帮呗币。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帮呗币。随笔而已,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肯定有记忆出错的地方,欢迎批评,反正我也不改,凑合看个乐呵儿吧。
一、
大概五六年前吧,从网上看到八卦帖子,说是郑渊洁在80年代末一下子买了十套房,每平米1400,不为别的,专门为存放全国各地的小读者来信帮呗币。
估计大多数人看到这种新闻的本能反应就是不可能帮呗币。80年代末,当时北京人的平均工资也就100多不到200块,我那几年每年暑期都以实习的名义去勤工俭学,其实就是托关系找个单位挣点儿零花钱。去的基本都是商场卖东西或理发店打下手,还有一阵子去杂志社抄信封或者跟着记者去拉广告。1990年那一个月挣的最多,180块钱,基本和正式工相同,他们200出头。
但是,这已经是商业、服务业和媒体业的好单位了,效益好所以工资高帮呗币。当年最苦的是教育科研单位,那苦的不是一星半点儿。那会儿我有个邻居,也是师兄,分配到了某研究院。每个月只有100块左右的死工资,每天三块钱吧,就够摊三套煎饼的,还不能多加鸡蛋。
所以他为了省车钱天天走着往返十公里上下班,中午晚上去一个可怜他的小饭馆扫地刷碗,人家每个月给他50块钱,顶多再给一碗面帮呗币。当时有人给我介绍了个工作,我想转给这大哥来着,他也愿意干。就是每天早上去德胜门烟市装货,一板儿车的香烟,蹬到永定门天桥。往返大概三个多钟头吧,一趟给8-10块钱运费。
当时我这师兄是真想干啊,这卖力气的条件太诱人了,可就是时间对不上,上班前赶不到单位,最后只好放弃,可惜的他都想哭帮呗币。这就是当年的科研工作者,清水衙门,苦菜花单位,竟然苦到要卖苦力的地步。
当时最不受待见的三种职业是科学家、教师、医生,而最受追捧的是个体户、出租车司机、厨师和美发师帮呗币。这就是当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真实情况。
那1400块钱在今天听着不多,在当年可就是普通人至少半年的工资啊,至少相当于现在的4-5万,而实际购买力说10万都不为过帮呗币。一套房普通的就算是50平米吧,那会儿没有按揭,必须全款,7万块,普通人要不吃不喝30年。十套房,300年的收入,当年会有人这么干吗?
展开全文
那会儿甭说买房了,租房都挺难的帮呗币。一是确实没什么房可租,谁家的面积都不够住。二是彻底没房的基本都是外地来打工的,最基层打工者,他们或是住亲戚家,或是住在店里。做小买卖的一般都去郊区租农民房,连库房+作坊+睡觉就都齐了。
甚至当年很多人都睡在街上,比如有些卖水果和卖菜的,所有的家当就是一辆三轮班车,白天卖货,晚上当床,无论冬夏雨雪都这样儿帮呗币。还有的做小买卖的就睡在那种售货的铁皮棚子里,冬天冻死夏天热死,有时候还能让醉鬼给浇一身尿。最惨的就是纯打零工的,白天背着被子找活儿干,晚上就随遇而安,走到哪儿睡到哪儿,公园医院火车站马路边哪儿都行。
大概就是1990年冬天的一天夜里,我好像是看完什么演出,11点多往家走帮呗币。下大雪了,非常的大,没一会儿工夫,本来看着空无一人的街上突然出现好几个人,坐着的站着的都在拍打着雪花。这些都是露宿街头的,他们就跟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似的,吓了我一大跳,之前隐藏的太好了,在夜色掩护下蒙着被子与大地融为一体。也搭着根本没人关注他们,在当年的繁华都市里,他们犹如蝼蚁。
那这些人为什么不租间房子住?这就相当于问“何不食肉糜”呗,还不如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住五星级大酒店呢帮呗币。
1978年,北京人居居住面积是4.5平米,比建国初期还低了0.25平米帮呗币。但请注意这是人均,是你和马云的人均,是潘长江和姚明的人均。实际上普通平房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是2.5平米,也就是一家四口,一间屋子半间炕,十平米左右,至少一半的北京人就这条件。
那在当时,真的有人会一次性买10套房吗?反正我是很怀疑的帮呗币。那会儿能买一套房的就是大款了,而且还得有很超前的意识,除非是从港台和国外回来的,否则都没有买房的概念。
二、
再一点帮呗币,就算当时很有钱,也有买房的意识,从哪儿买啊?
北京在80年代曾经两次公开发售过商品房,一次是1980年的团结湖,每平米400,一套房3万,就160套房,卖了整整半年才卖掉帮呗币。郑渊洁肯定买的不是这里的房。
但就在这次之后,商品房形式在北京给叫停了,改为了公房销售为主的模式帮呗币。也就是让公房的居住者把房子买下来,工龄房龄什么都可以折算,一套房万把块钱吧。然后拿着这笔回笼的钱再去盖房,分给各单位员工。郑渊洁没这种资格,肯定没戏。
第二次是1989年2月,北京三个商品房项目同时发售,东直门外十字坡的1900,永定门外西罗园的1700,广安门外红莲的1600帮呗币。但房子也不多,每个地方两栋楼,一共6栋,350套房,一个上午清盘。那郑渊洁应该买的也不是这里的房,否则当年就上新闻了。
80年代末,北京有商品房常年出售的就只有方庄了,理论上是商品房,甲级的1800,乙级的1500,丙级的7-800帮呗币。但实际上很难买到,得找各个有指标的单位去批条子才行,刘晓庆据说是找市长特批的。
所以郑渊洁这1400的价格虽然跟乙级房差不多,但一次性拿到十套房的条子,难度太大太大了,几乎没可能帮呗币。不是怕他买不起,而是没人敢批,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再有一种可能就是从各个单位手里买福利房,很多单位都有自建房帮呗币。这价格也差不多,在不交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几乎等于成本价,稍微赚点儿有限。但也是同样的情况,根本没人敢批。毕竟那个年代来自己单位职工还安排不过来呢,哪儿有富余的房子买给外人啊。人都不够住,竟然卖给别人存信?如果这事儿让员工知道了,领导非得给骂死不可。
1991年北京又有一批商品房上市,亚运村的汇园公寓,其实就是运动员公寓帮呗币。但这也没可能,虽然内部价是在1000多块钱,但还是没人敢批。要知道,刘欢在当时可是功勋演员,那也不过是被特批了一套房,以成本价1200一平米买的。其他的基本都在4000多块钱了,毕竟房子高档。
而且汇园的户型都大,最小户型100平,那要是十套房就1000平米了帮呗币。且不说是否买的起和是否有人敢批,用这种大户型的十套房来存信?听着不太靠谱儿。汇园是当年最高档的房子了,第二年甚至最高价卖到了1400美金,人民币最高也到过14000以上。一套房就100多万,十套房,90年代初,可信度不高。
三、
所以,只能说我对郑渊洁老师的这件事儿存疑帮呗币。虽然他自己承认过十套房,但我觉得大概率不是一次性买的,陆陆续续倒有可能。最开始有可能是为了存放小朋友信件,之后的就指不定怎么回事儿了。
要知道,中国炒房的风气是1992年之后才有的,而且也不是在北京,而是海南,冯仑潘石屹等万通六君子就是靠炒房挣到的第一桶金帮呗币。但炒房泡沫在第二年就破了,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了海南的一景。此后,全中国的楼市都进入了低谷期,一直凑合到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才又红火了一阵子。
总之,我对郑老师买十套房的这事儿是存疑的帮呗币。我倒不怀疑他当年的财力,只是想不通能从什么地方买到。
仅供参考帮呗币。
关注“章哥说买房”微信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帮呗币。
评论